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海外生活知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知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到国外生活真的比国内好吗?
1. 酒鬼多
说起英国人,“爱喝酒”是他们身上的一张标签。全英国有84%的人喝酒,一年人均要喝掉775瓶啤酒。对于英国人来说,喝酒的时间有三个,昨天、今天、明天。
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。虽然最近疫情,但是英国还是有大批人去酒吧喝酒。《每日邮报》都把那批无视***建议,依旧要到酒吧聚集的人,说成是“Dying for a Drink”
实在去不了酒吧了,就算在家里,也要喝起来!
但是酒这个东西,少喝可以,不能多饮。白天文质彬彬,人模人样的英国人,夜晚降临后就会变成酒疯子。
伦敦的街头,一到晚上就会变成这样:
或者这样:
街上喝到躺在地上动都动不了的人多得是,喝完酒之后寻衅滋事,大打出手的也不在少数,喝到连警察都要出动。英国人真的爱酒如命。
2. 效率极低
小编之前在英国拔过一次智齿,在英国看牙不仅贵,而且繁琐,去诊所之前需要预约,去了诊所,先做个基本检查,大概要100镑,然后过一周才能拿到结果,如果想补牙,还要再预约,补一颗牙的费用大概在100镑左右,而且一次只能补一颗,补完一颗你还想再补下一颗的话,就要再重新预约,再等一周。想补两颗牙要耗上一个多月。
补牙还好,但是如果是拔牙,那就不好了,英国拔智齿的流程是这样的:牙医确认要拔--牙医写信给医院建议医院手术拔(医院和牙科诊所不是一个东西)--等医院写平信来确认预约--去医院拔。这个过程非常久,有的时候去公立医院拔智齿,可能要排上好几个月的队,夸张的可以排上整整八个月。当然,如果你有钱。你也可以选择私人拔牙,有些诊所会有有拔牙资质的牙医来坐诊,价格贵的可以上到拔一颗300镑。300镑,干点啥不好,所以还是直接在国内把牙齿问题解决再来英国吧
除了看病效率很低,就连买房,也要比国内麻烦,在英国买房是需要律师的,英国法律明确规定,房产交易需经由买卖双方聘请的律师审核购房合同并协助完成交易。在最后交房的时候,还需要按照房屋价格支付律师1500镑到3000镑的法律服务费。但其实,请律师最终也是为了你的个***益不受到侵害,除了能在购房过程中对买卖双方进行身份审核、房产调查、环境分析、合同审核及调整,也能有效避免***。所以这笔法律服务费出的还是很值得的。
3. Bank Holiday
英国的银行周末会放***的,双休日连商场都会放***,或者说下班时间比平常早很多,Maybe下午四点?赶上节***日,全城瘫痪,哪哪都放***,银行也放***,哪都去不了,街上连人都没有,就只能自己在家呆着面壁思过。
4. 小混混很多
在英国,有一种无可奈何,叫***ager。之前在打工的时候,有位小黑哥就给我忠告说,离***ager远一点,因为无论他们做什么,警察都只会说一句:Don't do that.然后就不会管了。
这里的***ager当然不是指大范围的青少年,而是青少年群体***有的一部分小混混,也就是Ch***。
光听名字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的人,但是只要是留英学生肯定都知道他们。
就是这群穿着Adidas运动服,骑着自行车的青少年,他们最主要的社交场所,是公交站(Why???)他们也不像中国地痞,有个帮派什么的,Ch***就是三五成群的熊孩子。说他们是帮派就好比说一堆粪便是营养丰富的化肥。
他们多是穷人家的小孩(其实英国***下,没有穷人只有懒人),为了满足最基本的”生活需求“——***(甚至还有一部分人***),Adidas运动服和Burberry鸭舌帽,他们从小就开始偷抢拐骗。
总的来说,如果在英国期间,如果你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被偷过,那多半就是他们偷的。
说白了就是一群熊孩子成群结队的作妖,而且你还拿他们没办法。
5. 美食荒漠
刚去谢菲尔德的时候,这点我深有体会。
晚上十点,你想吃个宵夜,发现已经没有餐馆还在营业了
想吃软欧包,附近却没有喜茶、乐乐茶、奈雪的茶。
想吃烤羊肉串、烤海鲜、烤茄子,周围却只有炸鸡、汉堡、披萨。
入夜一刷朋友圈,国内的好朋友都在啤酒、烧烤、麻辣小龙虾。我流下了不争气的口水。
我太难了。想吃北京烤鸭,转头发现英国菜全是土豆。奶油土豆浓汤、土豆饼、土豆蛋糕、土豆卷、土豆泥、土豆块、薯片、薯格、薯条...
6. 治安不好
去伦敦的第一年,丢了两次手机一台电脑一台ipad,三次被偷,一次被抢。大晚上的看完电影在路口被硬抢,没有人能帮你,被抢之后只想订张机票赶紧回国大哭一场(结果跟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屁都没放一个...)
但其实单就偷窃这一点来讲的话,自己谨慎一点大概率还是可以避免的,出门记得把包包背在前面,手机最好是有一个挂绳可以直接挂在脖子上,小偷虽然很猖獗,但是也不可能直接正面偷你东西,所以出门在外还是要注意防护,晚上出门的时候,身上也不要带太多的财物。
7. 冬天白天太短
冬天早上快十点天才会亮,下午三点多天居然就黑了。睡了个午觉起来,发现周围一片漆黑。潮湿阴冷的风从早刮到晚,总之真的非常窒息,以至于一出太阳所有人都会集体出门晒太阳。
8. 路况
英国人开车很野性。
他们喜欢开快车,第一,他们加速快。在红绿灯路口他们都是一脚油门起步,加速非常快,可以说充分发挥车辆的加速性能。第二,车速快。尤其体现在高速路。法律允许最多比最高限速超速10%,他们真的就会刚刚好超速10%在开。英国高速限速一般都是70英里每小时,他们就会照着77开。
在英国第一次开车的时候刚开始非常不适应,拿驾照两年多,之前一直在上学,在国内开车次数也不多。车技也不是很娴熟。
而且英国有些路段单向只有一条车道!我刚开始开的比较慢,一溜车都跟在你车***后面排火车,而且大部分司机是不会变道超车的,他们就一路跟着你走,这样就等于你一直堵着车道,所以你就只好跟其他人一样,按照最高车速开。开车,要的就是一个惊心动魄!
英国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开车,刹车也是急刹车。开个车能把你吓死。
9. 维修
英国的人工费很贵,这边相对国内来说,国内的人力费真的很便宜,维修工收费都不是很高,在英国,你想维修个什么东西,先打电话预约,等个十天半个月,而且维修工来了,也比一定能修好,即使没修好,你也还是要付钱,简直是个巨坑。所以来英国之后自己动手维修的能力巨强!什么通马桶啊,修空调啊,修鞋啊,修伞啊,通通都不在话下!
10. 也会有很多没素质的英国人
按照国内很多人“外国的月亮比较圆”的逻辑,会以为英国普遍素质极高。
其实英国人也会闯红灯,随地吐口香糖。泰晤士河边大笨钟下的人行道上的口香糖印,我看过后觉得密集恐惧症要犯了。
今年的6月25号,伯恩茅斯的多塞特海滩聚集了50多万人,“高素质”的英国人在享受了一天的美景之后,在海滩上留下了12吨的垃圾。12吨,这都算垃圾届的庞然大物了吧,甚至有的人还在汉堡盒里排便,然后留在海滩上。***为了这件事还启动了应急预警。
所以说,英国人的素质,呵呵,也就那回事儿吧。
如果说到生活便利,怕是世上中国排第二,没有其他任何国家敢排第一吧。购物淘宝、京东快递到家,吃饭饿了么、美团外卖管饱,出门共享单车遍地都是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不方便吗?还是滴滴打车太便宜了。简直是哪哪都方便。现在国外都在说,中国速度,中国效率!作为一个在外的普通中国老百姓,我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很骄傲,没有任何必要去妄自菲薄,国外的月亮,还真不见得比国内圆!
没去过,不太清楚。但是我始终觉得,金屋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,同样的,国家还是自己的好,虽然有些设施,国情,或者医疗教育等方面不同,但是条件再好,你也得有条件和资格去享受。另外,我们国家在飞速发展,并不比有些国家差。无数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努力奋斗,为自己,为国家。大中国,加油!
这个也不一定,2016年我在越南呆了一段时间,真的是穷的地方很穷,与中国90年代差不多,真的是各种***紧缺,一时间难以习惯物资匮乏,但是水果真的很新鲜,环境很好,大海很清,海鲜很便宜,只不过卖给中国人的东西都很贵,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,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。只不过当是因为南海问题,越南百姓很激动,很仇视中国人,动不动就举行大规模***,虽然有当地武警持枪保护,但是也是胆战心惊的,所以办完事就赶快回来了,过了友谊关才觉得还是中国好,最少很安全!
在很多的人的观念里,***欧美是高大上的,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要圆的多。但***国外真的好吗?国外生活真的就比国内好吗?
比如在温哥华,如果有了房子,没有房贷,自己有固定的工作,在这个前提下,生活真的是很滋润的。
环境,这个相对于国内大部分城市,真的是很赞的,在全球都是排的名的宜居的城市。远足,赏花,看三文鱼回流,赏枫等等
吃住,因为温哥华是***城市,华人相当的多。基本上国内能吃到的,温哥华也都是可以吃到。菜系还比较的多呢~
交通,交通也还行,但是最好自己有车。天车也还好,看自己住在哪里了。
总体来说,其实还不错的,国内有国内的好,国外有国外的好,没有什么好比较的,自己喜欢就好。
为什么感觉西方人不喝开水?
在美国生活过一年的人表示,美国人的脑子里就没有“单独喝开水”这个概念。
刚到美国的时候,我以为美国和中国一样,每个楼层有专门提供常温水和开水的地方,但是跑遍整层办公室,怎么都找不到热水饮水机,我就去问同学哪里有热水,同学倒是很热情,从自己的桌子下面掏出了一个上面满是灰尘的电热水壶,告诉我这个壶送你了,你可以自己烧热水喝。美国人碰到人讲话的时候也喜欢稍微寒暄几句,这个同学就问我:“你要热水是要泡茶还是要泡热巧克力喝呀?”我和她说没有的事,我只是要喝热的水,她就非常不可思议,一脸“你开心就好”的表情。
美国人平常真的就是直接喝水龙头里的水的,稍微讲究一点的再买一个过滤壶,也是冷水进去冷水出来,我怀疑他们是热水不耐的体制,就是喜欢喝冷的喝冰的,有一次零下16度的天气啊,我走在路上,还看到一个黑人哥哥手上拿了一杯冰咖啡,半杯咖啡加了有半杯冰的那种,震惊。
我个人认为,不管你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,它是种那种风俗习惯是这样的事,绝对没有科学依据的,因为这种谁直接饮用的,不管是知识进化的,他都一定的有浮沉的微生物和细菌,但是应该见过那个高温***,以后火柴对身体好,希望改变坏习惯的老人要有个高度的重视不是身体没有保障的
问这个问题的,估计是80后90后。谁说中国人一直喝开水的。我小时候都是直接喝自来水。打开水龙头直接喝,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。只是工作以后才开始喝开水,身体也没有不适应的感觉。
大部分70后的人应该都是这样过来的。那时候烧水是用烧煤的炉子,保存热水是用保温瓶。不像现在,插上电就能做热水,放个饮水机就可以喝热水。
所以喝热水冷水和人种,身体素质关系不大。中国人普遍喝热水,也是随着电热水壶的广泛使用才开始的。没多少年的事,也不是什么文化传承。是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,人们对卫生知识的了解才发展起来的。
至于外国人为什么多喝冷水,这和饮食习惯有关,外国人,尤其是欧美人,食物高油高热量,吃这种食物多了,会使人燥热,体质偏热,需要吃些冷的食物去热。至于外国的自来水能不能直接喝,我不知道,不过听人说美帝超市里的水果是不用洗的,没出过国,没经验。
我觉得如果说现在中国人喜欢喝热水,有些太绝对了,应该是中国人都喝开水。这是多年卫生教育的结果。
常去国外的朋友都知道西方人不喝开水,而是直接饮用生水。这让许多人不理解,难道我们口中所谓的发达国家,都不懂得养生吗?不是的。他们的这种饮水习惯是有原因的。
一、历史原因——煮水炊器是我们华夏祖先在陶器时期的独特发明,西方人没有这个先例。他们从古至今都没有烧开水的习惯,这也逐渐形成了从小就一直喝生水的饮食文化。
二、食物种类——我们知道西方人的食物主要以牛、羊肉为主,再配以奶酪、培根、黄油等,天天还要喝牛奶。注重养生的人都知道,这种饮食习惯最容易让人导致中医上常提到的“上火”。很显然他们也需要喝点凉水“灭火”吧。
三、生水水质——西方国家高度重视水源问题,会对水源进行彻底杀菌。他们不但水质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而且还有健全的、先进的供水系统,基本上达到了生水直接饮用的标准。
以上三条就是西方人不喝开水,直接喝生水的原因。大家觉得是为什么呢?欢迎留言讨论。
西方比较普及膜过滤的水,所谓净水。膜过滤后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,缺点是大部分矿物质也被过滤掉了。至于开水,可以杀菌保留矿物质,缺点是,细菌的尸体依旧在水中。东西方的牛奶也一样这个差别。我国大部分是巴士杀菌奶,细菌尸体还在杂质也在,西方早已淘汰,用的膜过滤技术。
如果养生角度,就不想讨论了,这个没有数据可确切参考。但是我自己是喝温热水的,喝冷水会胃疼。
有哪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生活故事?
要说是异国他乡的生活故事,我经历过很多,但有一件事现在想起来,自己都觉得好笑。前年去了一趟泰国,和老婆一起去的,当时心情很好,很放松,一切都感觉很好奇,很有趣。当时尿急,很急的样子,匆匆跑进了厕所,同时手拉裤链,一抬头看见了两个美女也在厕所,当时吓的就跑了出来,搞错了吗?是男厕所呀!怎么回事?马上联系导游,导游说这种情况在泰国很正常,那是人妖。那我也不敢进去了,等了很长时间,让导游进厕所看了一下,确定没有人妖,我才偷偷摸摸的进了厕所,还差一点尿裤子!
即将前往海外留学,很憧憬海外的生活,但也知道其中定会遇到不少的辛酸,那就讲一个从我朋友那里听来的关于***的故事吧(以第一人称叙述):
我遇到的一对来自武汉的夫妻俩带着一个八岁的孩子,本来在国内有份很好的外企白领工作,都任职中层,举家***加拿大后,因为语言问题,并不能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任职,只能谋一些零工,这种极速的落差,使得这2位新***在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。最终,夫妻俩一个选择了回国,一个留着加拿大带孩子。
很多新***选择留下来,因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,或许回到国内反而不知道怎样面对国内竞争的快节奏,也或者是,人走了,原来的位置已不再属于自己,既然选择出去,就义无反顾了。
也有部分在国外留学后留下来的,他们找到了专业的工作,找到了新的归属。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回国,比如我们,在漂泊了许多年后选择回国,就是抛不下这份对故土执着的眷恋。
在异乡的那些年,看到了太多的新***在为生活打拼着,有快乐有忧伤,但不管怎样,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奋斗,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最朴素的情感。
虽身在异国他乡,只要心念祖国,心系家人,努力拼搏,那就对了!
我去法国出差开会时,曾经遇到了两次被出租车“拒载”的倒霉故事。
走出机场,我就打的,因为是出差嘛,有报销,所以我就没想过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可我拖着拉杆箱走到路旁挥手叫出租车,却一连过了几辆空出租车,都对我不理不睬。这是看到我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歧视?我有点气愤。结果,再走了一会,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划有白线的区域,居然停着几辆出租车!后来我才知道,在法国出租车有着严格的候客区域,即“出租车招呼站”。司机们在此载客,50米内其它出租车不得与之“抢生意”。
开了两三天会之后,有一天我比较空闲,就想到巴黎市区转转。我又叫住了一辆出租车。上车后,司机却盯着我,一边摇头,一边很激动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,因为他带着浓重的口音,我一下听不明白他的英语。我从他的手势中,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,便打开我手中的袋子给他看了一下。最后,他才把发动了车子上路。司机看到我疑惑的神情,耐心地向我解释:在法国,出租车司机有权拒载可能危害公共卫生或者弄脏车厢清洁的物品。我终于明白了,原来我从酒店出来时,想找条袋子装件外套,发现酒店房间有一条干净的袋子,匆匆就带走了,现在才发现,它是用来装垃圾的。这才造成了出租车司机以为我带垃圾上车的误会!
经过这两三次***,我专门问了一下曾经在巴黎生活过小半年的同事,他告诉我,在巴黎搭乘出租车,司机拒载的理由有好几个:车子驶出大巴黎地区,带了除导盲犬外的宠物,喝醉或在车内抽烟……
都说入乡随俗,我开始理解法国出租车司机,这些规定表面上好像是在拒载乘客,实际上不仅确保了行业公平竞争,保障了司机的正当权利,也从安全、卫生、舒适等角度充分考虑到乘客的权益,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。
个人囧事故事一:你知道在异国他乡碰到中文好的外国人是种怎样的体验吗?
我知道~
去年在德国,在电***看电影,前排一德国男的特别高,我就跟朋友用中文抱怨说前面的人好高挡我视线,好想把他腿打断,然后就看到坐那男的边上的人(也是德国人)对他用德语说你坐低点,后面的人想打断你的腿了。。。。😂
故事二:
这是一个***不成反被教育的故事。
我脾气爆又爱吃火锅,一个月有半个月都在上火,所以每天都会
泡菊花茶喝,人在国外也不例外,特意背了三罐过来。
新学期认识的同学都十分自来熟,去年泡了一年的菊花也无人问
津,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四个人问我杯子里泡的是什么了。
第一次被问时我十分尴尬,怯怯的说:A. a kind of flower
同学:"Cool.
第二次被问时我已私下苦练过菊花的发音,胸有成竹地
说:" chrysanthemum同学点点头
为什么这么长???
第三次被问到味道如何时,我说:" A little bit bitter."同
学:“Oh!
第四次,也就是昨天,被问到喝菊花茶有什么用时,我面露窘
色,艰难地说:" There's a fire inside my body, I need to
ower it
丢人
同学A试探性询问:"“ You mean interna|heat?
同学B:" So you need to relieve inflammation?”
我:"What???
同学接下来用英文给我讲了一遍上火的原理,并用了许多专业术
语……我持续震惊脸
她们接着问我喝了后有什么效果吗,我说感觉就那样,更多是心
理作用。
同学:“你怎么可以这么说!中医很有用的!我和我妈经常去针灸
拔火罐!你看你看我脸以前惨白惨白现在都红润了!你怎么能抱
着这种无所谓的态度!那你喝它干什么!
我,一个中国人,被外国人科普了中医,
就在今天的东亚历史课上,我被群嘲了。
老师讲到明朝再修长城时,让去过长城的人都举手,令我震惊的
是教室里二十来个人几乎全举手了,除了我
老师看着坐在第一排没有丝毫动静的我,不确定的问:" You are
Chinese, righ
我点点头。
老师憋笑中,说:" So you've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,as
Chinese
我继续点头。
老师不肯放弃,问:" Or you just don't remember cuz you were
too young
我一脸视死如归状表示我真的没去过,从来就没去过。
老师带着一脸邪恶的笑表示去过的同学赶紧给这位中国小同志讲***验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知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